后天——人类与AI

Ophelia

2018-07-12 20:41:49

Relax & Ent.

人工智能这个名词,想必大家都有耳闻。什么智能 机器人啦、阿尔法狗啦、智能筛选啦,这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的新成果愈发让我们坚信人工智能正在走进生活。

但是,有没有想过,人工智能会对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那些让生活更方便、工作更高效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工智能会对人们的生活,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

首先,大量工人将被机器人替代。

机器人不用吃饭不用喝水不用睡觉,可以连续工作,而且对此没有一句牢骚,还不用开工资。只要电力供应、定期的保养与维修费用。这会大幅度降低成本,导致制造业对于机器人趋之若鹜。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大批岗位会被机器人替代,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失业人口的大幅增加会极大程度地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这个道理并不是很难理解。以前,交通运输全靠人抗畜驮,等到有了机器,就发展为机器载运。然后,骡马就没有事可以做了。但是,没有人会因为骡马没有事做而放弃机械化。

#### 然后,AI会代替人类做出决策 其实,就在现在,未来世界的先行者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们就是各种地图软件。 也许你会问:“地图软件怎么是未来的先行者呢?”,请不要急,等下下结论也还不晚。 假如你是一个司机,开着车行驶在公路上。你想去一个美好的地方,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但是你不知道要走哪条路。这个时候,对于现代人来说,正常反应就是拿出手机,打开地图软件,让软件帮助你分析路况。 至少在现在,地图软件是起到了一个先知的作用。它是先知,它拥有的信息的比你多,它可以帮助你选择路线,而这是你无法做到的,但是最终走哪条路还取决于你自己。 $\footnotesize\color{blueviolet}\text{那么,我们来外推一下}$。 接下来合理的一步,就是让它成为主人。这就是现在的无人驾驶汽车。谷歌汽车不需要驾驶员。你无法干预它做决策的行为,它会完全代替你做出决策。 只要你不强行干预,它就有自主的行为。 最后,人工智能会大范围代替人类做出决策。比如对于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人工智能可以统领整个交通系统,控制所有的无人驾驶汽车,而所有的汽车都是无人驾驶。人工智能通过某项算法实行分流,甚至会故意对乘客**隐瞒**部分信息,以达到交通网络的效率最大化。 $\footnotesize\color{blue}\text{乘客们根本无法干预人工智能的行为}$。 到了这一阶段,人们可能对于人工智能产生强大的依赖,甚至谈恋爱都需要参考算法的意见。 #### 再然后,人类大脑和计算机的界限会更加模糊 不过是在一百年前,生物学家们还认为人类的大脑是一个黑匣子。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人类大脑的计算过程最后是具有混沌特性的,这就代表根本无法预测个体的行为。 不过,近几十年来,人们——至少是大部分生物学家——已经接受了人类的大脑类似于计算机的学说。 这个学说把生物的大脑类比为**计算机**,生物的决策过程也就相当于**算法**。在进行决策之前,生物总是会在其大脑进行计算。通常越高等的生物的算法越复杂。把表示当前情况的参数带入算法进行决策。这就是生物算法。所有拥有决策行为的生物都有一套算法。在不同的状态下,即使同样的算法中参数的权重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在人生病的时候,对于稳定的需求会比健康状态下更强。如果在这个时候恰好有一个决定执政党的投票,不出意外地,这个可怜的人就会表现出可以被预测的右倾倾向。 ## 这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无法预测,但是个体的行为倾向可以预测 人类的思考过程,会在这个阶段被怀疑是和计算机的计算同种性质的$\footnotesize\color{blueviolet}\text{算法}$。 $\large\color{blue}\text{那么,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启蒙运动发展、}$ $\large\color{blue}\text{再到现代极盛的信条——人类的自由意志,是否会受到怀疑?}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那就是怀疑人类\footnotesize\color{red}\text{根本没有自由意志}。 那即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的最后一步。

最后,部分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发生转变

现代社会,是人文主义的天下。人文主义,实质上就是信仰人的宗教。人文主义者注重内心的感受,将而不是神放在最高地位,人类的体验为宇宙赋予意义。人文主义的影响随处可见。比如说当你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我想你可能会到外面走走,放松一下心情,追求内心的声音而做出决定。

但是在未来,人们将会依赖外部算法做出决定。也就是说,\footnotesize\color{blueviolet}\text{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算法的正确性}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几个事实:

  1. 因为数据流动量过大,人类无法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知识和智能。

  2. 人类逐渐放弃直觉和经验,选择相信大数据的决策和分析

也就是说,人类的大脑已经无法处理如此多的信息量。现在,纽约日报一个星期的信息量相当于一个18世纪的人一生的信息量。

在这种背景下,就会产生两种新的价值观:

\LARGE\color{blue}\text{1.科技人文主义}

科技人文主义仍然认为人类是造物的巅峰之作,也坚守许多传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但是,科技人文主义并不认为当前的人类有多么值得骄傲。因为无意识的算法正在超越人类。\footnotesize\color{red}\text{智能不代表意识},高度智能的机器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那么对于算法即将超越人类的趋势,科技人文主义(又名超人类主义)给出了它自己的解决方案:

\footnotesize\color{midnightblue}\text{由于智能正在与意识脱钩,而且无意识的智能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类如果还想不被踢出局,就得积极将心智升级。}

升级心智,以对抗无意识算法,从而体现人类的优越性。人类有了骄傲的资本,才能拥有机器拥有不了的特质。

但是科技人文主义有一个悖论:

升级心智,就意味着要改变心智。那么假使心智都能改变,人类就会成为设计品。人文主义认为人类是神圣的,科技人文主义认为超人类的心智是神圣的。但是,只有对从前神圣的东西进行玷污,才能成为新的神圣之物?既然已经可以改变人类的心智使其成为超人类,那么超人类的心智也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意味着,神圣的人类心智可以随意改变。

\LARGE\color{blue}\text{2.数据主义(Dataism)}

2016年,有一位候选人坐在历史的接待室,等待面试。这位候选人名叫“信息”。数据主义,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footnotesize\color{blueviolet}\text{一切学科都是数据处理。}

数据主义者有两条诫命:

第一诫命:要链接更多的媒体,产生更多的信息。

第二诫命:要将万物接入系统,异端也不能例外。

对于数据主义者来说,人脑与计算机没有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数据处理器。人脑与计算机都使用算法进行工作。

在此种情况下,数据主义者会试图掌握自由意志和幸福的生化密码。因为他们相信人脑不过是生化算法的集合。数据系统可直接通过调整算法,干预人类的自由选择。 对此,人类再也不能说“我的每个选择是出于自由意志”,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幸福体验。因为这一切都被通过生化手段控制了。

假如整个人类社会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之下,数据会取代人类体验赋予宇宙意义的地位。数据会成为高于人类的存在,“你今天贡献了多少的信息?”为数据系统而存在——这就是你人生的全部意义。也就是说,这是一个\color{red}\text{反乌托邦}

数据主义完全否定了人文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斧头砍掉人文的柱石。而人文主义也不会示弱,会进行回击。那就是说,在这最后一个时代,意识形态会极大程度混乱,数据主义会与人文主义展开一场殊死决斗。这场价值观的斗争,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未来。

正因为数据主义如此可怕,所以我们有必要着重谈一下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的土壤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不可能凭空出现,它像一颗种子,必定有生长用的基质才可以生根发芽。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土壤,而数据主义的土壤则是人工智能的算法发展提供的。

控制心智?

18世纪的思想家认为人类的心智就是一个黑匣子。但是,现在的科技研究成果已经暗示了这种认识的不可靠。尤其是当人们发现犯罪组织的精神控制与研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时。

内心的声音?

人文主义认为需要聆听内心的声音做出决策。 对人文主义来说,任何一个情境都不会有通用的解决方案,但人文主义要求我们要坚强,不论内心的声音有多么丑恶,也要勇敢面对,要听到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再听从它的指导、排除万难。但是,现在的科技发现,聆听内心的声音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做出最优的决策。

但是科技并不在乎人们内心的声音。在科技看来,人类的内心就像一群小人在打架。而科技的任务不是要聆听声音,\footnotesize\color{blue}\text{而是要控制它们}

精神类药物

抑郁症是一种可怕的心理疾病,患上抑郁症的人会持续情绪低落。这个时候,人文主义便无用武之地了。聆听内心的声音?天哪!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究竟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它们极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所以,这个时候抑郁症患者就应该吃药,也就是\footnotesize\color{blueviolet}\text{让这些声音闭嘴}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实际上毁了许多人的生命;适当用药,反而是拯救了几百万人。

真正的自我——你是认真的?

当我们学会调节内心的声音之后,那问题就来了:

人文主义者也许会做出解释:调节声音是为了听到最真实的自我。 $\footnotesize\color{blueviolet}\text{但是如果我们把另一些声音调大,那么真正的自我又在哪里呢?}

只有人类的欲望才能让世界有意义,那假如我们能自己选择欲望呢?假如罗密欧可以不断反悔,可以无限次修改自己的欲望,那么这个故事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color{red}\text{所以,真正的自我,也许本来就不存在}

机器生化鼠——绝对控制

机器生化鼠,就是实验用的普通大鼠。但是,科学家们在它们主管奖励的脑区内植入了电极。只要对大鼠发出指令,它就会做\footnotesize\color{red}\text{你想要让它做}的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鼠实际上很开心,并乐此不疲地执行着人类发出的指令。

然而,这些大鼠并不是真正的受人控制。人类并没有强制让它执行指令,而是它自愿这么做的。执行指令就是它的意志,它的\footnotesize\color{red}\text{自由意志}。人类只不过是奖励了它一下而已。

你可能会吐槽:这算哪门子自由意志啊?它的意志是被控制了,就是这样。可是这的确是它自己做出的决定。它也许会说:“你看啊。这明明是我自己想要这么干的,我想要向左转就向左转了啊”。但是它没有自己的自主欲望。它的欲望是被控制的,而\footnotesize\color{red}\text{欲望决定意志}

那么我们不妨脑洞大开一下:如果未来被植入电极的不是大鼠,而是人类,那么会是什么样呢?

\footnotesize\color{blueviolet}\text{现在,人类是升级版的黑猩猩,未来,人类可能是有生命的齿轮}

信仰危机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知道人类的欲望理论上是可以被控制的。但是这正好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人文主义认为人类的欲望让世界有意义,人类的意志至高无上。但是如果欲望可以被操控,那么人类算什么呢?信仰危机就此产生。

所谓正确

华鸟风月的歌词人文主义说:所谓正义,会随人们各自的准则,变幻莫测。这句话是正确的,一语道破真谛。但是,它只在人类的决策代表正确的前提下成立。然而,我们知道人类的意志是可以被控制的,如果在被控制的情况下,人就无法正常做出决策。即使个体没有受到控制,最近的心理状态以及“峰终定律”都会对决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裁判”。而且这个裁判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 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2. 不受载体限制
  3. 可以24小时连续工作
  4. 绝对公平
  5. 不会出错

符合这5个苛刻条件的,只有\small\color{blueviolet}\text{人工智能算法}

所以,数据主义的教义之一便可以在此得出:

数据主义说:相信算法,相信智能,它比所有人都准确。 #### 意义之塔的顶端 宇宙的熵在升高,有序度在降低,像平衡鹏那无边无际的黑翅膀,向存在的一切压下来,压下来。可是低熵体不一样,低熵体的熵还在降低,有序度还在上升,像漆黑海面上升起的磷火,这就是意义,最高层的意义,比乐趣的意义层次要高。要维持这种意义,低墒体就必须存在和延续。 至于这意义之塔的更高端,不要去想,想也想不出什么来,还有危险,更不用说意义之塔的塔顶了,可能根本没有塔顶。 ——刘慈欣《三体》 人类,同样在向意义之塔的顶层攀升。人们不断追寻着意义,因为有了意义,人类才有精神世界。没有了生存意义的人类,很难逃出抑郁的结局。 在人文主义之前,神的伟大计划为人类赋予意义;在人文主义之后,人类的体验为人类赋予意义;在数据主义之后,数据、信息为人类赋予意义。 也许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生物吧,没有意义就活不下去。人类总是四处寻找意义。然而,最后只有“融入伟大的数据流”这唯一的意义了吗? ------------ 于是,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数据主义产生、成长,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最终成为了新的宗教。 ### 看来,我们的后天,不一定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