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一种闲的胃疼的哲学分类?随时有新想法会随时补充。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以下的分类里面纯度都是 100% ,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是 100% 的某个信条的追随者。
\rm 1 OI 教条主义
典型世界观:
- 初高中学 OI 是因为将来也会继续在 CS 领域深造。
- 强基计划中,如果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跟 CS 高度相关的课程的话,那么强基锁专业对 Oier 高度有利,这样可以防止 OI 跳板主义的墙头草污染学术环境。
- 在题库里当然是只做与 OI 有关的事。
- 根本不屑于提起 OI 社交主义。
- 结果上更看重知识稳固、方法先进。即更看重 OI 本身。
典型方法论:
- 或许有更高的思维强度。
- 极少参与水群或者水题库讨论区。
- 或者即使参与水群也不会提起与 OI 、OI人无关的话题。
- 遇到有人在水,与 OI 无关的话,是强者我在心底呸一下就行了,是弱者我可能会看心情去 diss 一下。
- 如果高中拿到比较不错的成绩,大学就更有可能会专心科研。如果高中留有遗憾,或者是对算法竞赛本身十分热爱,大学就更有可能参与 ACM 。
备注:这种人往往水平较高。
\rm 2 OI 跳板主义
典型世界观:
- 强基锁专业就是屑。坚决反对 OI 教条主义。
- 大学并不一定要学习 CS 相关。如果要,可能是因为 CS 工资水平较高。
- 认为从开始走到最后靠个人能力与理性督促的作用更大,对 OI 本身并没有热情可言。也即“奥赛就是一个任务、一条捷径”而已。也即 OI 从始至终都只是跳板。
- 结果上更看重 OI 带来的思想引领、心态教育。也即更看重 OI 过程中培养出的智商和逆商、更看重 OI 带来的钻研问题的能力。
- 一定程度上对 OI 社交主义存在同理心。
典型方法论:
- 将来 ACM 是不可能打的。
- 心中其实对除了 OI 之外的一些东西更加神往。
- 对事情或许会有更加广阔的志向和比较全面的考虑。
- 会主动参与题库或者群聊中比较有深度的非 OI 向讨论。
- 学 OI 时会比较珍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并因此感到得意。
备注:这种人往往水平不会达到很高,但也不会很低。
\rm 3 OI 社交主义
典型世界观:
- 更看重和 OI 相关但和 OI 本质无关的事情。比如希望认识更多的强者,但不是出于学术目的。
- 结果上更看重对 OI 过程的回忆,认为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练。
- 更看重在 OI 过程中与新兴文化圈子交流的体验。
典型方法论:
- 平时比较多的参与水群与水讨论,且往往与 OI 无关。
- 乐于进行 OI 圈中某些 meaningless 的社交环节,比如 % 。
- 对未来并没有明确的打算,专业层面 CS 也仅是一个 Option。
- 心态往往较好。
备注:大部分中途退出或者水平较低的人可能具有该倾向。但具有该倾向的不代表水平必然会低。
总结
其实如果把上文所有 OI 给 replace
成为学科,那么这可以拓展到其它几门奥赛中去。但其实是 OI 圈比较明显。因为本身 OI 圈信息透明度高、信息传递及时、选手交流密切。是更典型的范例。
以后比较闲的话可能会编出个调查问卷来帮助核实自己的信条?
首先,I claim,一个“信条聚合”中会存在鄙视链和互助环。鄙视链可以理解为不同信条之间,会存在由于某种偏序理念而诞生的、具有传递性的鄙视链条,互助环可以理解为如果信条聚合中存在多人具有相似的信条,并且这些人通过某种沟通方式得知了该信息,那么他们之间会对彼此有更强的同理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理论是会存在鄙视链的。但个人认为鄙视链仅是视野范围狭隘、格局小的一种产物。也即如果把所有人都框在 OI 里面,目标单一且明确:保送。那么鄙视链的存在是合理且必然的。
但是人生其实很漫长、很广阔。所以鄙视链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目标也很明确了,我更希望大家认识到“互助环”的存在。
暂时还有些问题。大概就是我给这些信条编的名字似乎读起来有点贬义。但…大家知道没有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