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讲堂#1] 悟:从零开始数的艺术

皎月半洒花

2023-04-17 01:47:59

Personal

好的,这是一个新栏目。我经常会用文字来捕捉自己一些瞬间的想法,但基本上不太成体系,如同雪花、落地即化。但如果某一个瞬间的想法竟然在最后形成了自圆其说的理论,那么就会被纳入到这个栏目里。 提示:这个栏目比较 hard。 总之是在胡扯。 ------------ 省流:ChatGPT 帮你读文章(?) ![](https://picx.zhimg.com/80/v2-4a1bd715941222455ef672f607c5333f_720w.webp?source=1940ef5c) 如果你看完了 ChatGPT 的概括,你仍然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话,那么欢迎你读下去。 # “悟”:从零开始数的艺术 我们或许经常会见到“悟”这个字。 最传统的“悟”当然是佛教中描述的、类似于参透玄机的、高于普通认知的认知行为。到了现在,“悟”在很多语境里,已经和“明白”“理解”等含义混用。 不过,今天我们选择把视角切换到其更为本源的含义上,去了解这个字更为深刻的含义。换言之,我们希望去弄明白那些“得道高僧”的“开悟”状态究竟是什么——在各种语境下,仿佛“开悟”之后都会进入一种不悲不喜、虚怀若谷的姿态里,都会获得一种更广袤、更和谐、更智慧的思维。在这种姿态和思维里,「大师 (master)」们仿佛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和一切生命乃至宇宙中的一切融为一体。 开悟一直是求道者们追求的最高目标。那么”开悟“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悟”和普通的“思考“、“想”或者“认知”、“理解”到底有何不同? 接下来,我们希望能脱离宗教范畴,去看这个字的最本质意义。 ## 从字出发 “悟,觉也。从心,吾声”,这是说文解字里给出的解释。 ![](https://picx.zhimg.com/80/v2-f63d31dac8486eb4c67050a690b920cf_720w.webp?source=1940ef5c) 小篆时期的悟已经拥有了明确的字形。这也就意味着,在很古早的过去、佛学大师们初次在中国传播教义时,千挑万选,最终选择把这种“至高的思考和认知行为”用“悟”来表示。要知道,汉语虽然看上去非常自由,字的形态也千奇百怪,但古人对字“形义结合”这方面的要求可是相当高的。 那从造字的角度来看,你会不会有过好奇:为什么“悟”要从“吾”声,而不是从“思”、“解”、“考”、“问”、“想”等一众用于描述思考状态的单字呢?为什么偏偏是“吾”?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无比清晰地说明了“悟”这个字的含义: 从“心”义、从“吾”声——**“悟”这个字的本质,就是『从心中找到了自己』**。 ## 更为深层的思考 「找到自己」这件事很简单吗? 我们似乎来到了一个哲学问题上。 而这是否真的是一个哲学问题呢? 是,也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其实比哲学更“困难”。**「找到自己」这个命题,并不简单等同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找到爱好」或者其他什么稍微简化一些的命题(虽然这些命题往往也不易于回答)。甚至「找到自己」这个命题本身,或许就是人类不可解释的问题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尝试倒着往前思考。人的一切语境和一切哲学解释,一定建立在“自身”之上,也就是「人」本身为「人的一切」提供了定义上的合理性,**「人」是人类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基准**。 这就相当于你无法在欧式几何体系里,从逻辑上去思考、推翻或者证明「公理」的合法性。公理自然而然地存在于那里,就如同人自然而然地生存在世界上,并以人为原点去拓展思考和认知的边界。 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正因为是人,是被天然赋予了向上追求人之使命和超越人的使命的智能体,自然就很难、或几乎无法向下兼容「人」的构造究竟从何而来,也就在这个问题上失去了底层思考的能力。 因此,「找到自己」这个行为,可以说是至简之事,也可说是至难之事。 ## 何为“从零开始数”? 回到我们的标题。开悟被我诠释为“从零开始数”。什么意思呢?我先卖个关子。实际上,大部分人都都并不擅长“从零开始数”,更擅长“从 1 开始数”—— 人需要关注的两个维度是“外界”和“自身”。我们不妨用一些小学数学知识来刻画这一事实:对于人而言,无穷无尽的外界相当于数轴上的 $(1,\infty)$,而自身则相当于 $(0,1)$。我们总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外界知识、认识其他人和事物。 也就是说,只要善于学习、拥有时间,总能从 1 开始, 慢慢数到 10,数到 100、1000 甚至更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知外界的步伐,永远可以随着智力、阅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而持续深入。因此可以说,千百年来,人类在求索外在事物、洞察外界事物这件事上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但如果我们将人类对外界的探索转成一行简单的程序:令 `i = 1`,让 `i` 不断增加。那 `i` 何时能增加到 `0` 呢? 换个问法就是:**即使我们见过无穷多世界里其他事物,我们真的能认识到自己是谁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本来就是不同神话体系里的至高主神,是异面的两条无线延展的直线——**是看似有联系却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而真正的“找自己”,则是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不断探索自己的存在。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开悟」。 ## 求取外界,必然无法找到自己 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在做着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为你定义好的、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的事情,怀揣着和其他人并无二致的想法,那么 ta 该用什么方式证明 ta 是一个被天然赋予了独立意志的个体呢?ta 该如何证明 ta 不是游戏里一个普通的 NPC 呢? 换句话讲,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难道是靠「拼接不同种类的人生」吗? 我人生每一秒,都在采用不同人度过人生的方式:我采用了一种绝对不同于别人的组合。难道这能说明,我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过的一生吗? 即使拥有了平常语境下的自由意识,也并不代表我拥有了自我。**因为如果一个人的自由意识仅仅是逻辑、经验和知识的累计,那这是真正的自由意识吗?这只不过是一个看不出来瑕疵的过拟合模型而已。** 另外一个角度,看上去笔者是在反对“在实践中找答案”的论调? 好吧,确实,至少在“寻找自己”这件事上是这样。外界问题,自然应该用外界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自然应该依靠现实的方式解决。 **但关于“自己是谁”却并不属于以上两者。说起来有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唯物主义真正关心过“你是谁”这个问题吗?唯物主义,从始至终只关心你在生理化学性质上的组成、关心你的社会属性和历史定位**。而持续躬耕于外界的实践活动,在“寻找自己”这件事上,从始至终都是在企图从外界寻找一个函数来拟合自己内心真实函数的一部分。这样无限地攫取、拟合,最终能找到一个“差不多”的函数,这难道就足够了吗? 是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足够了。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便是他们不希望求全于这种堂而皇之“劣拟合”。他们选择去“悟”,去寻找自己“最本源的样子”。 这就是“悟”的意义。 ## 一点建议:多和自己说说话 在之前,我们曾把自己和外界进行了数学抽象,将外界抽象成了 $(1,\infty)$,而自身则相当于 $(0,1)$。看上去前者比后者要大无限倍。但我的建议是:不要小看于 $(0,1)$ 这个区间。$(0,1)$ 和 $(1,\infty)$ 本质上都是无限稠密的集合,都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而 $(0,1)$ 却是离你自己,也就是坐标原点最近的位置。 而很可惜,当我跟别人谈起「冥想」和「反思」等词汇时,往往都被投以鄙夷的目光,觉得这纯属是浪费时间,或者总是最终演化成无意义的精神内耗。 但是,只有当你和外界的所有喧嚣完全切割、和自己单独对话时,才能真正获得一个清净的、寻找自己的机会。 所以“悟”其实没那么复杂,只不过和自己说说话而已。而当你明白自己是谁、自己要做什么时,你就“开悟”了。 这也便是“悟”的含义:从 0 开始数,而不是从 1 开始。 当然切记,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切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另外,实践也不是毫无意义。我们至少能从实践这一与客观世界交互的行为里,获得灵感,并用在对自身的思考里。 ## 你体验过有关自己的、安静的思考吗? 其时每个人都体验过。只不过你可能忘了。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呢?大概可以概括为,和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对话。 这个自己可以比你更冷静,也可以比你更感性。你们可以聊聊过去,也可以聊聊未来。总之,你们都是你。最终,你自己会启迪你自己,关于未来该向何处、你的意义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永远只能来自于叩问另一个自己。 最后,不如从今晚开始给自己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去冥想,或者去做些别的什么—— 单纯的去问一问、找一找心中的自己。